
「我不是醫生,要如何治好我媽媽?痛在娘身,苦在兒心!加護病房十四天,對我而言比十四年還久。媽媽清醒時,不是交代遺言,而是說,『叫你爸…把門關起來……記得幫心(我的女兒)買水果…,母親在病中,還是掛記著家人。」
張藥師提及母親腦中血開刀過程,即使已經過了一年,仍舊是歷歷在目。他說若非自己走過這一趟,他不會了解照顧者的心酸血淚,每一步、每一個選擇都是焦慮難熬,而幸好自己在醫院工作的背景,讓他較快連結到醫療復健網絡,不僅讓母親可以更快康復,也明白所謂的「復健」,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生病的長輩,需要完整的整合醫療
「我想辦法讓媽媽進入醫院的PAC(急性後期整合照護),可是我媽媽做不到5分鐘,就睡著了,我還想是不是生病復健太累了?我的運氣非常好,醫院的睡眠中心幫忙發現了,我的媽媽原來有長期的睡眠呼吸中止,先治療好睡眠呼吸中止後,我的媽媽復健才更有體力。」
張藥師談到的是每一位患者的個別性,腦中風因受傷的位置不同,影響身體功能的程度不一;也可能患者有其他疾病,若能給予不同的醫療整合方案,才能讓中風復健成效更有效率;同時他也提到一個重要關鍵:充分信任醫療團隊,完全配合復健計畫。
「媽媽在這裡密集地復健,有次還把復健用的拉繩扯壞(笑)。真的很難想像,我媽媽從躺著進來,進步到可以拿著拐杖出去,不過三個月的時間。現在我媽媽在家裡還可以自己做簡單的料理,很難想像半年前剛中風的她,每天都在交代遺言,對於復健團隊的付出,我內心除了感激,還是感激!」
三個月從加護病房、復健病房到出院回家?有沒有這麼神?
三個重要關鍵,我們成功復健回家
「張藥師的母親的案例的確是比較快,但其實只要認真跟著治療師復健,復健成功的案例其實非常非常多。」協助張藥師的母親進行中風治療,豐榮醫院的治療長黃皓羣補充說。
走進醫院的診間早已人滿為患,是從各地慕名前來的患者和家屬,因為這裡的復健目標很簡單,也很難──讓患者「從病人,變成一般人」。
「復健的困難,除了身體上的不適外,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能不能接受中風的這件事:為什麼我連舉起手都那麼困難?為何我要喝杯水都不能給我(已經插了鼻胃管)? 很多會感到人絕望、喪失希望。」
黃皓羣治療長歸納他們協助患者復健的三個方向:
1.動作誘發:促進神經增長。
復健不是做多少,而是做得對不對。從動作誘發→力量訓練→功能訓練→手指彎曲→模擬生活所需等等,有明確的期程。
2.持續練習:密集復健與生活訓練。
除了在醫院做密集的復健,也會要求回家後要練習出門、吃飯、搭公車 、散步、購物、重現日常生活的回歸。
在設計的復健動作中,還有炒菜鍋、洗水槽等完整的生活練習方案,讓復健即生活、生活即復健。
3.做患者的「教練」:有時候鼓勵他,有時候要推動他。
有時候患者會覺得,「我連這麼簡單的動作都做不到?」治療師與家屬要如何鼓勵患者呢?黃皓羣治療長說,有時候我們要做溫柔的好人,有時候要做嚴格的壞人,是情況給予患者不同的激勵方法,才能達到出院回家的復健目標。
只要你願意做,我們會盡全部的努力
「還有和患者一起找到復健的目標。有位爸爸中風後,最大的願望是可以跟兒子一起打球,也因為想陪孩子長大,激勵自己一定要更健康才行。前不久他把他和兒子打籃球的影片給我看,他現在可以陪著兒子不只打球,還能騎車、玩空拍機。」
「我做過完全昏迷的個案,剛來的時候只有眼睛會動,但現在已經能自己下手游泳;還有一位在90多歲的爺爺坐著輪椅進來,六個星期後,已經可以走著回家。」
張藥師也以過來人的角度,分享給中風患者的家屬如何做心態的調整:「要接受自己照顧者的身份,如果我們不站在家人身邊,還有誰可以站在他們身邊?生病已經發生了,我們要堅強,陪伴父母長輩一起走過這段不好過的時間。」
黃皓羣治療長最後說,「只要你(患者)願意做,我們就會盡最大心力協助你!」
生病絕對不是「一人中風,全家發瘋」,張藥師的心情從地獄彈跳到天堂,靠的是整個團隊的專業付出與支持,所有醫護、治療師和患者、家屬的想法其實始終是一致的:讓患者回家。解藥在哪?我們要一起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