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髖關節手術應該要注意哪些事項?手術結束之後有需要做復健嗎?有許多患者對於復健有許多迷思,認為術後應該躺著休養好得比較快,而且復健時的疼痛更是讓許多病患吃不消,可能堅持一兩天後就放棄不做了。但豐榮醫院院長、骨科主治醫師應思漢說:「術後復健不僅可以減少沾黏、有助提早恢復功能,若能有骨科、復健科良好搭配,有助於患者在短時間內恢復正常活動。」
內容摘要:
髖關節手術|原則與注意事項

一般而言,手術後為維持人工髖關節的穩定,預防關節脫位,需要盡可能避免髖關節彎曲超過九十度、二腿交叉及過度內轉的動作。
- 坐姿 :坐下時患腿向前伸,坐椅要夠高,讓髖關節彎曲不超過90度。若能有扶手、靠背會更好。
- 躺臥、側睡時雙腳中間夾固定物,如:枕頭,以避免兩腿交叉、手術腿不可跨越身體中線。
- 坐馬桶起來時,患側腳需伸直,必要時可添購馬桶增高墊,甚至旁邊應安裝堅固的把手供站起。
- 不能翹二郎腿。
- 進入汽車時好腳先進,患側腳再進入。手術後非經醫師許可不可開車或騎摩托車,以免疼痛導致反應不及,害人害已。
- 不要持續坐著超過1小時以上,要間隔的站立,伸展腿部及走幾步路以預防髖部屈曲攣縮。
- 避免髖關節過度用力的動作,例如:過度彎腰、提重物、跑、跳等。
- 術後初期穿襪子、撿物,暫時請家人代勞或至復健科門診做相關輔助用具的諮詢。
- 多攝取富含高蛋白質、高鈣、及高維生素C食物。
為什麼需要做髖關節復健?
應思漢醫師解釋:「因為手術會改變身體組織環境,影響原本的肌肉、關節、韌帶組織結構,進而產生瘀血、沾黏等。透過及早復健活動身體,有助於盡快恢復正常行動力。」髖關節手術後若患者在床上躺太久容易使關節僵硬、沾黏及肌肉萎縮等,還會影響關節活動程度,因此進行復健可以提升肌耐力與心肺狀態。
髖關節復健只需單純活動手腳而已嗎?
由於每位患者的身體狀況、手術狀況和術後恢復都不一樣,因此術後復健其實是需要不同科別醫師間縝密的討論與配合,做即時的調整。豐榮醫院復健科黃皓羣治療長提到:「復健更注重患者能不能在骨頭癒合的期間還可以有效維持生活機能,甚至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還可以保有一定的功能表現,包含了是否可以自己翻身、坐起到站起來、輔具行走到上廁所等,會依照每個人狀況有不一定的復健狀態。」

髖關節手術|居家復健運動
髖關節復健只要是在安全的狀態下進行,就算是在自家也可以進行練習。但是定期回診與醫師討論需要優化的項目,才會讓復健更有效率!
運動時間與次數:肌力訓練一次宜維持6秒以上,一回合20至30次,每天至少做3回合。
- 足踝幫浦運動:採仰躺,膝蓋伸直後,腳踝及腳趾同時往上翹在下踩。
- 下肢滑行運動:膝蓋來回彎曲、伸直的動作。(注意髖關節不可抬高至90度)
- 股四頭肌等長運動:膝下墊毛巾,膝蓋用力下壓,可感覺大腿前面肌肉(即股四頭肌)鼓起來,每次停6秒。
- 小腿伸直運動:膝下墊毛巾,使膝蓋彎曲約30度,再將膝蓋用力伸直,維持6秒。
- 抬臀運動:仰臥於床,將兩側膝關節及髖關節彎曲約45度,再將屁股抬起離床,維持6秒。
- 直腿抬高運動:仰臥,一側膝蓋彎曲,另一側膝蓋打直,抬高約30度,並腳趾上翹,維持6秒再放下。
- 外展及內收運動:仰臥,一次練習一隻腳,單側腿張開(外展),再合起來(內收)。
髖關節復健是需要長時間的練習與累積,並不是只需要一次兩次就可以讓身體恢復完全,因此持之以恆與耐心是復健時最需要的心理素質!而豐榮醫院提供患者客製化的「整合性服務」,協助術後患者能加快腳步恢復原有的幸福美滿生活!
若您有任何不舒服,歡迎您使用網路掛號,盡早治療恢復健康:
其他衛教知識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