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義:
呼吸困難視指明顯感受到呼吸不舒服或不愉快的主觀感受,此種感覺可能受個人生理、情緒及環境等因素相互影響而產生。
二、可能導致呼吸困難的原因:
(一)疾病因素:肺部疾病、心臟疾病、神經肌肉疾病、復水、脹氣、貧血或癌症末期等。
(二)個人因素:肥胖、懷孕、情緒因素、個人習慣,如抽菸、喝酒等。
(三)情境因素:壓力過大、生活事件重大改變。
(四)環境因素:季節變化(冷熱溫差大)、空氣汙染等。
(五)過敏:對花粉、灰塵過敏,導致呼吸道水腫、呼吸困難。
三、症狀:
呼吸次數增加、呼吸短促、呼吸節律與深度的改變等,導致有冒冷汗、發紺、杵狀指、胸部壓迫感、緊張、無法工作、甚至影響意識狀態等。以上症狀併不一定就是呼吸困難,應至醫院求治急診斷。
四、治療:
(一)藥物治療:
第一類是直接治療疾病以減少呼吸困難症狀,例如:類固醇、支氣管擴張劑或抗組織胺等藥物。第二類則是緩解症狀,例如:鴉片類藥物。
(二)非藥物治療:
1.採厥嘴式吐氣方式以調整呼吸次數及深度,使其增加呼吸道壓力、降低呼吸次數,以改善血氧飽和度與呼吸困難。
2.可使用風扇讓清涼氣流吹拂臉部,以減輕呼吸困難的感覺。
五、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一)依醫師指示的氧氣流量、供氧設備提供氧氣治療,例如:癌症末期病人呼吸困難時,可能需要高濃度氧氣;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則不可使用高濃度氧氣。
(二)練習厥嘴式呼吸與腹式呼吸,先吐完氣候,用鼻子深吸氣,同時腹部應該漸漸膨出,吸到極限時,再厥起嘴來慢慢吐氣,腹部同時也隨之漸漸回縮。
(三)以舒適為前提下,可採坐姿,上半身微向前傾或趴在桌上,可以幫助呼吸動作,緩解呼吸困難。
(四)平時可練習站立時,雙腳分開與肩同寬,肩膀放鬆、身體微向前傾,體力允許的話再將手臂張開,以鍛鍊呼吸肌肉,促進肺部擴張。
(五)因長時間張口呼吸易導致口腔黏膜乾燥,應注意口腔清潔防止口腔感染,增進舒適。
(六)提供安靜、乾淨的環境,並保持適當之濕度、溫度及室內空氣流通,避免過敏原。
(七)避免接觸各式刺激因子,如灰塵、油煙、抽菸、二手菸、溫差大的環境及冷氣出風口對著自己,以避免誘發急性症狀,可戴口罩和圍巾來預防,以避免誘發急性症狀。
(八)遵從醫師處方服藥,定期回門診追蹤。
(九)當不適症狀無法緩解時,應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