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染胃 幽門螺旋桿菌 後,就一定會得到胃癌嗎?
張景永醫師:不見得!事實上感染 幽門螺旋桿菌 的人中只有1~3%的機率會得到胃癌,而大約有15~20%的感染者會引發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若不清除 幽門螺旋桿菌 ,即使潰瘍癒合之後,復發機率也較高。 幽門螺旋桿菌 會分泌出破壞胃黏膜保護功能的物質,使得胃容易發生各種病變。不過,感染時間長短、個人的免疫力、飲食習慣與螺旋桿菌的毒性,都可能影響它在不同人身上出現的結果,且造成家人之間的互相感染。
哪些人需要主動做胃 幽門螺旋桿菌 篩檢與殺菌?
胃癌與胃潰瘍等高危險族群。過去,要檢測是否感染 幽門螺旋桿菌 ,多半得忍痛做胃鏡切片檢查,現在採用碳13尿素呼氣試驗,只要簡單地吹幾口氣,就可以得知。不建議全民都去做篩檢,只有胃癌、胃潰瘍等高危險族群才需要主動去做篩檢。此外,曾經動過胃切除的病人,以及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或者阿斯匹靈的患者,也都屬於需要注意的族群。
早期治療,確實可以有效預防胃潰瘍的復發並降低胃癌的發生率。一般人沒事並不需要主動篩檢,但如果因為一些腸胃問題去照了胃鏡或檢測時發現感染就應該要殺菌。唯一例外的是老年人,上了年紀才感染的人胃黏膜多已萎縮,也較不適合動手術,所以及早殺菌是利多於弊。為了有效率地利用醫療資源並維持治療的效果,清除 幽門螺旋桿菌 不應該變成一場全民運動。
目前治療 幽門螺旋桿菌 藥物為第一線的3合1,療程約7天。第一線藥物失敗了才會進入第二線的4合1藥物,需要吃兩週左右。療程結束2週後,必須再回診確認除菌完成。胃潰瘍的傷口正常情況下,應在4個月內癒合。若沒有,就要進一步做切片檢查,看是否為胃癌的腫瘤。
成功殺菌後,再感染到幽門螺蜁桿菌的機率約1%,對多數人來說,體內形成的保護力是可以持續數年的,為以防病菌的再復發生,四~六個月後需要再複檢追蹤。
張景永醫師的說明再次證明不需要對這隻螺旋狀的細菌太過恐慌。

張景永醫師專長:
- 肝臟疾病及B、C肝防治醫師
- 腸胃內科內視鏡檢查
- 一般肝病之超音波檢查及肝功能防治與健康促進計畫
- 肝臟膽囊超音波之檢查與胰臟功能之檢查兼酒精中毒防治
- 食道炎及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並幽門桿菌患者之治療與追蹤檢查
- 一般腸胃及腹瀉與消化相關之檢查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