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本年截至5/16止,因應近期 桿菌性痢疾 個案增加之趨勢,為維護民眾之健康,請民眾提高警覺。
桿菌性痢疾
桿菌性痢疾 是由志賀氏桿菌所引起的腸道傳染病。 桿菌性痢疾 傳染力強,只要吃入10-100個細菌就可致病。在自來水不普及或環境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特別容易引起流行,污染的飲水或食物也常引起地區性大規模的流行。台灣地區地處亞熱帶,全年都有 桿菌性痢疾 ,主要流行季節是每年6月至10月。國人前往自來水不普及或環境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旅遊,如果沒有注意飲食衛生,容易遭受 桿菌性痢疾 感染,不但會嚴重影響旅遊情緒及行程,更可能將致病原帶入國內散播,危害家人及親友的健康。
傳播方式
- 吃入被病人或帶菌者糞便污染的食物。
- 接觸帶菌者的糞便後,沒有洗手或沒有清洗指甲間縫隙。
- 帶菌者或病人的手未洗乾淨而和人握手。
- 喝入沒有煮沸的自來水、河水或山泉水。
潛伏期
桿菌性痢疾的潛伏期通常為1~3天,有時長達一星期。
發病症狀
腹瀉、伴隨發燒、噁心、嘔吐、腹部絞痛及裏急後重(想拉拉不出的感覺)。患者糞便中會出現血跡、黏液或膿,約三分之一患者有水樣腹瀉。
預防方法
- 飲用水澈底煮沸,外出旅遊建議喝瓶裝水。
- 食物應煮沸食用才安全,不飲用生水。食物之處理及保存要注意,需有生熟食品專用砧板及冷藏設備。
- 注意個人衛生,養成飯前、便後或接觸食物前正確洗手之習慣。廚房人員、醫護、托育人員特別應注意經常洗手的動作。
- 注重居家環境衛生,垃圾桶要加蓋,避免滋生蟑螂及蒼蠅。
- 野營時,糞坑應遠離營區,且設在飲用水源之下游。不可在山溝排泄,防範水源污染。
- 水源或蓄水設施與污染源(如廁所、化糞池等)應距離15公尺以上。
- 旅行或野營時,個人或團體用水應加氯或用化學品,或煮沸消毒。
治療方法與就醫資訊
桿菌性痢疾 可使用抗生素治療,不但可以減緩病程,並降低他人感染之風險。如果出國期間或返國入境時曾出現不適症狀,請主動聯絡機場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就醫時應確實告知醫師其相關旅遊史。
預防接種建議
桿菌性痢疾 目前尚無有效可施打之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