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廁所時除了肛門疼痛不適之外還會流血!這難道是大腸癌嗎?平時要怎麼透過血便顏色知道是什麼症狀呢?專家說:一旦有血便的問題,可能是大腸癌、肛門瘻管或痔瘡等消化管疾病有關,提醒大家平時若有血便或肛門疼痛等問題,應當尋求專科醫生做進一步的診斷、檢查和治療。
豐榮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鄭智勇指出,當肛門出現血便時,最常與痔瘡、肛門瘻管、大腸癌三疾病有關,但,這三種疾病的的血便狀況完全不一樣,民眾可以試著自行做簡易判別。
內容摘要
- 怎麼從血便顏色看疾病?
- 醫院如何檢測血便成因?
- 痔瘡血便的症狀、危險因子、診斷方式及治療方式有哪些?
- 肛門瘻管血便的症狀、危險因子、診斷方式及治療方式有哪些?
- 大腸癌血便的症狀、危險因子、診斷方式及治療方式有哪些?
怎麼從血便顏色看疾病?

痔瘡:痔瘡的血便顏色通常是鮮紅色的血並附著於大便表層,嚴重的出血狀況為鮮血與糞便分離,另外有可能在擦拭的衛生紙上留下大量血跡或是噴建至馬桶壁。
大腸癌:大腸癌的血便顏色通常為氧化過的暗紅色血與大便混雜在一起,有些糞便的表面粘附透明的黏液,一般來說出血量不大且沒有持續現象。
肛門瘻管:較少會有出血狀況,若有微量的血絲通常也會伴隨著黃色的分泌物。
鄭智勇醫師提醒,雖然鮮紅色血便較容易是痔瘡,但也不是絕對非癌症。「因為低位直腸癌,腫瘤長在直腸末端,也可能在排便時滲出鮮紅色的血,因此,有血便問題就應該立即就醫檢查。」
醫院如何檢測血便成因?
鄭智勇醫師表示,會先用指診檢查,再用肛門鏡檢查肛門和直腸,是否有痔瘡情形,若僅為痔瘡問題導致,可予以門診治療。
若經過療程仍然有血便的問題,則會建議進行大腸鏡檢查,以確認是否有其他的疾病。如果血便呈現暗紅色並有大腸癌症狀,則直接建議做大腸鏡檢;此外,也會進行抽血做血色素檢查,以釐清是否為右側大腸癌引發的貧血。
痔瘡血便的症狀、危險因子、診斷方式及治療方式有哪些?

痔瘡:通常是因為久坐不動造成肛門壓力過大而生。鄭智勇醫師表示,痔瘡是肛門血管擴張引起的病變,成因為肛門壓力過大,導致血液循環不良而形成。女性得痔瘡的比率約是男性 2 倍,主要原因是懷孕生產時壓迫肛門血液循環所致,此外,長期便秘也易造成痔瘡。
症狀
- 可能有塊狀物從肛門脫出。
- 排便時出現鮮紅色的血。
- 肛門處有紅腫異物感,碰觸會疼痛或持續性發痛,有搔癢灼熱感。
危險因子
- 體重過重
- 家族史者
- 久坐不動
- 缺乏運動
- 好吃辛辣、含咖啡因的食物和麻辣鍋
- 肛門直腸血液循環不佳者
- 水分攝取少
- 經常便秘或腹瀉
- 懷孕
診斷方式
- 肛門鏡
- 指診
痔瘡治療方式
- 注射治療:注射化學藥劑讓痔瘡纖維化並萎縮,對輕微的內痔,尤其是出血者簡單有效。
- 痔瘡血栓切除術:多針對急性發作的痔瘡患者,有立即的效果。
- 保守療法:第一級的內痔適用。使用輕瀉劑、高纖維食物、晨起喝杯冷開水等,促進腸蠕動,預防便祕;或局部用藥、溫水坐浴。
- 橡皮圈痔結紮術:第二、三級中度內痔。為目前效果好且常用的治療方式之一,門診即可當天處置,不影響上班。
- 電刀切除術:第一、二級中度內痔及輕度外痔。簡單、迅速、方便、效果好,門診即可當天處置,不影響上班,但需局部麻醉。
- 手術治療:適用於第三、四級的內痔,以及中度、重度外痔。
肛門瘻管血便的症狀、危險因子、診斷方式及治療方式有哪些?

肛門瘻管:細菌感染造成肛門膿瘍。鄭智勇醫師指出,「肛門瘻管」是指肛門內側通到肛門周圍形成了一個隧道,肛門瘻管形成之前通常會發生肛門膿瘍,主因是細菌感染肛門齒狀線附近之腺體。膿瘍形成之後,有的會自動破裂出膿,有的則須切開引流。
症狀
- 可能伴隨有發燒、倦怠、顫慄
- 造成肛門疼痛,坐立難安、排便疼痛
- 有肉芽組織增生及分泌物流出,內褲常有黃色分泌物。
- 肛門周圍可見紅、腫、熱、痛
- 肛門周圍出膿性瘡口
危險因子
- 熬夜
- 抽煙
- 高血糖
- 男性發生率較高
- 久坐
- 便祕
- 其他慢性病,如結核菌感染、科隆氏疾病、潰瘍性大腸炎、骨盆腔膿瘍、直腸或肛門癌、慢性肛門潰瘍、過去曾接受過肛門及會陰部之手術或外傷等
診斷方式
- 指診
- 肛門鏡
- 病理組織切片
治療方法
外科切除為主,包括瘻管切開術、瘻管切除術,就是正確找到肛門瘻管的外口、路徑、內口和發炎組織予以切除。
手術方法會依照瘻管的複雜程度而有所不同,單純型可用瘻管切開術,即可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複雜型瘻管則必須考慮使用括約肌保留手術;也可使用雷射消融手術。
大腸癌血便的症狀、危險因子、診斷方式及治療方式有哪些?

大腸癌是國人常發生的癌症之一,根據2022年1月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發表的108年癌症登記報告中,確定大腸癌已經蟬聯14年冠軍。鄭智勇醫師說,初期腸癌沒有明顯症狀,但等到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時,往往已是晚期。建議透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5 年存活率最高可達 9 成。
大腸癌症狀
- 不規則腹痛或絞痛
- 不明原因體重快速減輕
- 不明原因貧血
- 血便、黏液便
- 經常腹脹便秘
- 裡急後重,感覺排便排不乾淨
- 持續排便習慣改變超過兩以上,如間歇性便秘或腹瀉,糞便細如鉛筆等 ,應及早就醫檢查
危險因子
- 缺乏運動:每週運動小於 3 次且每次運動小於 30 分鐘。
- 不良飲食:愛吃紅肉、加工食品、油炸燒烤食物。
- 不良嗜好:有抽菸、喝酒的習慣。
- 年齡增長:大腸癌好發於 50 歲以上的族群。
- 潰瘍性結腸炎和炎性腸道疾病
- 有瘜肉病史:每 2~3 年定期大腸鏡檢查,及早切除息肉。
- 遺傳基因:大腸直腸癌的致病因子中,除了環境因素外,大腸直腸癌癌約有 20 % 與遺傳基因有關。
- 家族史:若家族中有多位近親為大腸直腸癌患者,其罹患大腸癌的機率也會較一般人來得高,建議 40〜50 歲即定期接受大腸鏡篩檢。
診斷方式
- 肛門指診
- 糞便潛血檢查
- 大腸鏡檢查
- 雙重對比鋇劑灌腸攝影
- 癌胚抗原和血色素檢查
- 病理切片檢查
- 腹部超音波
- 核磁共振造影
治療方法
- 外科手術為優先,視情況可以採取同時或分階段手術
- 術後輔助性治療,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
- 標靶藥物治療
鄭智勇醫師呼籲,如果時常有血便時,建議積極就醫治療,同時請專科醫師鑑別診斷,是否與大腸息肉或癌症有關,千萬不可輕忽。平時也應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均衡飲食、少坐多動、控制體重、拒絕菸酒檳榔,並養成定期篩檢好習慣,才能確保健康無慮。
若您有任何不舒服,歡迎您使用網路掛號,盡早治療恢復健康:
其他衛教知識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