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的飲食中不乏油膩、高糖或高鈉的精緻食物,因此腸胃常有不適,當開始反覆拉肚子、便秘時,又會不自覺地緊張與擔心身體是否出了狀況,腦海演練千萬種劇情,到底大腸癌和腸躁症要怎麼分辨?各別的症狀又有哪些?豐榮醫院一般外科、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鄭智勇將給予最專業的解答!
精選內容:
- 「大腸癌」VS.「腸躁症」
- 大腸癌症狀有哪些?0~4期各不同
- 你是大腸癌的高危險族群嗎?
- 大腸癌治療後復發機率有多高?
- 飲食與規律運動是預防大腸癌的絕招!
- 3種常見的腸躁症症狀
- 腸躁症治療方式有哪些?
- 「飲食」控制是降低腸躁症復發的關鍵
- 腸躁症有可能導致大腸癌嗎?
「大腸癌」VS.「腸躁症」
鄭智勇醫師指出,腸躁症與大腸癌症狀的確有相似之處,而兩者最明顯的差別為腸躁症在排便之後,腹脹腹痛會大幅改善,不會產生血便或造成貧血,也比較少有嚴重的體重減輕問題。
大腸癌有結構性的變化,尤其若為直腸癌,患者會產生裡急內重的現象。此外,腸躁症常因腸道菌叢改變、食物敏感,生活壓力或情緒起伏而產生,當這些因素被排除後,腸躁症的症狀就會減緩。
大腸癌症狀有哪些?0~4期各不同
當身體出現哪些警訊應當心為大腸癌呢?鄭智勇醫師解釋,大腸癌初期並無特別症狀,若出現腹痛血便、排便習慣改變、超過三天沒排便,或是大便有黏液和膿、糞便呈鉛筆狀超過一週、長期疲勞和體重無故減輕、出現不明原因貧血時,就應就醫檢查。
大腸癌分為 0 至 4 期,他表示,0 期通常僅在表面黏膜層、未侵犯到神經,因此常無痛感及症狀,都是健康檢查時候發現,1 和 2 期常有不明原因貧血,排出血便或夾帶黏液。
此外,1 和 2 期也會出現持續或交替便祕、拉肚子、糞便呈細條狀的症狀,患者也會覺得腹部反覆脹氣疼痛或絞痛、頻繁放屁且常有便意感,大腸癌第三期,除上述症狀外還會加上體重不明原因下降和嚴重腹痛。
大腸癌 4 期,鄭智勇醫師指出,4 期因有遠處器官轉移,所以症狀是以該器官被侵犯的程度而呈現不同症狀,例如:
• 肝臟發生黃疸
• 腹水
• 肺臟發生呼吸短促
• 肺部發炎
• 淋巴結腫塊
• 頸部或臉部出現明顯淋巴水腫
• 腸道阻塞
• 腹部腫塊
• 認知功能受損
若癌細胞侵犯至骨頭,還會造成骨折、癱瘓、肢體無力等狀況。

你是大腸癌的高危險族群嗎?
大腸癌初期常無症狀,鄭智勇醫師指出,早期症狀不明顯可能是因為癌細胞並沒有侵犯到腸壁深處,加上大腸癌早期症狀容易跟其他疾病的症狀混淆,使大腸癌在早期更不容易發現。
在大腸癌個案中,50 歲以上患者就佔將近 9 成,而以下族群為大腸癌的高危險族群,應更加注意:
• 有腸道病史:有腺瘤性瘜肉或者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者。
• 有大腸癌家族病史:10%的大腸癌歸因於遺傳,包含家族性大腸直腸瘜肉、遺傳性非瘜肉大腸直腸癌等。
大腸癌治療後復發機率有多高?
至於大腸癌 3 年局部復發率,1 期約 10%,2 期介於 10-20%,3 期則受化療影響,有化療可維持 30%、沒化療則增至 40 至 50%。
鄭智勇醫師表示,造成復發的原因相當多,像是不定期追蹤檢查、拒絕化療等都會影響復發,另外像是飲食、肥胖及遺傳基因都可能也是因素之一。
飲食與規律運動是預防大腸癌的絕招!
要預防大腸癌,定期進行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篩檢相當重要,應避免過胖及抽菸。飲食部分,鄭智勇醫師建議應避免飲酒過量及攝取過多紅肉(牛豬羊)、加工肉品、加工食品、含糖飲料、甜食、脂肪等。
另外,建議可以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運動可促進大腸蠕動助排便,還可降低與致癌物接觸的機率,減低致癌廢物重覆進入體循環的機率。」鄭智勇醫師補充,多運動也可以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把代謝廢物有效的排出,降低癌症發生機率。

3種常見的腸躁症症狀
腸躁症的發生原因,鄭智勇醫師表示,腸躁症的發生比率女性較男性高出 2 至 3 倍,年齡部分則無太大差別,其發生原因常為:
• 腸道菌叢改變
• 食物敏感
• 生活壓力、情緒起伏
此外,荷爾蒙改變也會導致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或腸道神經系統的失衡,進一步造成排便習慣改便,或腸道脹氣、膨脹的感覺異常敏感等腸躁症症狀。
腸躁症治療方式有哪些?
腸躁症治療,鄭智勇醫師表示,目前治療方式為使用適量鎮定劑,另也會提醒患者應減少壓力、控制情緒以避免引起消化道問題。而適當調整飲食習慣及內容也可讓腸子能規律發揮功能,早餐也建議多吃富含纖維質的食物並且多喝水使排便順暢。

「腸躁症」有可能變成「大腸癌」嗎?怎麼區分這2者?|圖:HEHO
「飲食」控制是降低腸躁症復發的關鍵
要避免腸躁症復發,飲食習慣控制相當關鍵!鄭智勇醫師提醒,建議腸躁症患者應調整壓力及飲食習慣,平時應少量多餐、少吃刺激性食物、攝取足量高纖食物、作息正常、規律運動和適時紓壓等。
為避免刺激腸胃,他建議可少吃過甜、過辣、過油的食物、濃茶及咖啡等食物,此外也要少吃容易產氣、不易消化的食物,如:各種豆類、地瓜、芋頭、洋蔥、堅果、碳酸、飲料和糯米等
鄭智勇醫師表示,要預防腸躁症及其復發,除透過治療外調整日常作息最為重要;至於大腸癌則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他補充,大腸鏡檢是最準確的區別診斷工具,此外國健署也補助 50 至 74 歲民眾每 2 年 1 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
腸躁症有可能導致大腸癌嗎?
鄭智勇醫師解釋,「腸躁症與大腸癌是兩種完全不相同的疾病,其致病因也不同,因此腸躁症大多不會演變為大腸癌,但長期的腸躁症有少數可能產生大腸息肉。」
當腸胃有不適時建議先從飲食調整,多吃好消化的原型食物,少吃加工製品,若是擔心腸躁症或是大腸癌,則建議預約門診,至可以提供專業治療的豐榮醫院做詳細檢查,及早發現才不會錯過黃金治療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