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盤突出好發於長時間久坐的上班族、需要長時間彎腰的搬運工或長時間坐姿不良的族群。如果你有坐骨神經痛、間歇性或持續性背痛或腿或腳麻木等症狀就應該去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一般來說較輕微的狀況會自主恢復,但過於嚴重的情況則一定要開刀。目前椎間盤突出手術方式多元,究竟要怎麼選擇適合自己的手術方式呢?
精選內容
椎間盤突出原因
「椎間盤」是特殊軟骨組織,可能因為外傷、姿勢不良、舉重物,使椎間盤中間「髓核」突出,豐榮醫院院長、骨科主治醫師應思漢提到:「因應不同程度的壓力可能造成不同型態突出,最怕髓核的物質繼續被擠出,跑到外面脊髓的空腔內壓到神經,這時就必需手術移除異物,才能解決神經壓迫的疼痛症狀。」
椎間盤突出手術方式有哪些?
目前常見的椎間盤突出手術有傳統手術、微創手術與內視鏡手術,透過以上手術能立刻將神經壓迫的異物移除,症狀當下就能獲得改善,短時間即能重返工作崗位。

椎間盤突出手術|傳統手術
為了看清楚病灶範圍,表皮傷口會比脊椎的病灶範圍稍大,適合病況嚴重、複雜的患者。也因此傳統手術是比較安全的,醫師在手術過程中能在肉眼下把病灶看得一清二楚,不會不小心傷到不該傷到的結構。
椎間盤突出手術|微創手術
將傳統手術的傷口變成兩個甚至多個小傷口,並用醫療顯微鏡來輔助手術進行。因為切口較小、肌肉損傷少,使得手術中的失血少、手術後的感染風險也較低,恢復時間也較短。
椎間盤突出手術|內視鏡手術
直接從皮膚插入套管及內視鏡直達病灶部位,在清晰而放大的影像下處理壓迫神經的椎間盤及骨刺。不但手術精準,也不會為了看清楚病灶而需要把傷口擴大。傷口只剩不到一公分,手術後疼痛少非常多、恢復時間短,幾乎手術當天就能下床,快的話隔天就能回家。只是因為內視鏡的先天限制,嚴重或是複雜的病況使用微創或是內視鏡手術傷到神經的風險會比傳統手術高。
自己適合哪一類的椎間盤突出手術?
到底該怎麼選擇適合自己的手術方式?患者本身脊椎狀況是一大考量重點,應思漢解釋:「椎間盤突出只是脊椎壓迫其中一種,同時也要確認脊椎有沒有退化造成脊椎晃動,也就是所謂的『不穩定』。如果有不穩定的狀況需額外打鋼釘、融合等等;若單純軟骨突出或軟組織增生造成神經壓迫,處理方式單純減壓即可。」
不論是鋼釘固定、融合、減壓,都有相對應「傳統手術」跟「微創手術」的做法。最重要是先查檢查清楚,再選擇最必要的手術方式,同時醫師也會看椎間盤壓迫嚴重程度、脊椎有無不穩定、患者能否承受麻醉風險給予建議,家屬則會考量身體狀況,以及經濟條件、手術有無健保給付。
另外,椎間盤手術後不是手術做完就沒事了!當手術破壞越多,後續就越需要復健!尤其不管是哪種手術方式,即使是內視鏡手術幾乎沒有破壞肌肉,但往往因為軟骨拿掉後承受重量的軟骨變少,身體可能出現痠痛,若哪天姿勢不良、不正常施力,椎間盤可能會再次突出壓迫神經。

有需要做椎間盤突出復健嗎?
椎間盤突出手術後,復健照護是相當重要的。應思漢醫師也提到:「為了確保手術的成效,避免復發,手術後 2~3 個月內需要穿著護腰或背架,藉由綁緊身體,讓上半身重量透過護具直接傳到骨盆,脊椎才能得到適當休息、舒緩。」
另外,可藉由「復健」加強核心肌肉,避免力量集中在脊椎的某個點上造成復發。過往經驗發現腹肌、背肌肌力較弱者較有可能再次復發椎間盤突出。但也提醒民眾復健非單純在家中看影片做運動就好,有時候施力錯誤、用錯肌群發力,動作未做正確反而可能造成身體傷害,建議尋求復健科醫師及治療師的專業協助。
開刀前應在全方面審慎評估,除了確認院方是否能提供即時且完整的治療以外,也需要進一步確認術後是否會安排適合自身的復健方式。而豐榮醫院骨科醫師與復健科醫師能在患者術前、術中、術後安排適當的復健及療程,並有效解決椎間盤突出帶來的疼痛。
若您有任何不舒服,歡迎您使用網路掛號,盡早治療恢復健康:
其他衛教知識文章推薦: